谈到苏轼,这位文学巨匠的历史故事令人津津乐道。被贬至黄州的他,生活虽困顿,却仍不失大家风范。
苏轼在黄州的生活费用极为有限,除了基本工资,每年仅有几瓶“官酒”及一些退瓶费作为额外收入。为了养活一家二十余口,他不得不精打细算。每月初,他会仔细计算出当月所需费用,并将这笔钱平均分成三十串,挂在屋梁上。每天早晨,他只用叉子挑下一串钱作为当天的开销,而后将叉子妥善收藏。这种简朴的生活方式,既体现了他自奉俭约的品质,也反映了他面对困境的坚韧与乐观。
尽管苏轼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极为节俭,他在饮食方面却有着自己的追求。他常常饮得酩酊大醉而归,对村酒不甚满意。于是,他开始自配蜜酒,并以“百钱一斗”的成本遍赠亲友。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,彰显了他豁达的性格和深厚的文学底蕴。
除此之外,令人惊讶的是,在贬官期间,苏轼仍有能力购置房产和土地。他曾听从同乡的建议考虑在许州购房。他在回信中坦言,“囊中止有数百千”,已经在荆渚购置了一个小庄子,同时在京师还有一些产业,若变卖可得一笔不小的钱财。他还曾向友人询问关于按揭购买庄子的消息,可见他对于自己的生活还是有着较高的期望和追求。
虽然苏轼曾自称“为穷之冠”,善于哭穷,但实际上他并不能算作真正的困难户。只是与他贬官前的风光日子相比,现在的经济状况确实大不如前。他的哭穷,或许更多是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与无奈。
苏轼的历史故事不仅展现了他作为文学巨匠的才华与风采,更展现了他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乐观。他的生活态度与人格魅力,无疑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转载历史文化文章保留链接: 苏轼在被贬官期间为何还有能力购置房屋?